大家好。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很多人还不知道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比例结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以下是详细的解释。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概述;200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6年7月和8月,原人事部发布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确立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具体政策规定,以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顺利实施。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改变事业单位原有的人事管理模式,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通过岗位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岗位设置管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岗位管理实行不同岗位不同薪酬,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岗位设置管理的基础性作用,仍然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仍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在近十年的运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1)以人定岗现象较为普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原则上应为“基于事项的岗位设置”。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任务和本单位发展需要,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自行设置岗位。但在具体设置中,尤其是第一个岗位设置,单位不得不考虑本单位现有人员情况,将现有人员的安置作为岗位设置的前提条件,对照人员情况进行岗位设置。一些单位甚至存在“特岗”“人情岗”现象,岗位设置管理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2)结构比例与单位实际人员情况存在矛盾。《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结构控制比例,各岗位类别各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也规定了国家控制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假设一个事业单位的现有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在类似的时间段进入该单位工作的,而且此后很多年都没有进入该单位工作。 一些工作人员在退休多年后,通过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方式招聘,而新招聘的人员转正后一般都是初级岗位,那么就会出现初级职称在单位扎堆的现象,导致初级岗位人浮于事,高级岗位空缺乏的情况。随着一定时间的推移,当初级岗位人员达到评聘中级职称的年限时,就会导致中级岗位的超编。可见,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其实是动态的,结构比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许在一定时期内会达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规定的控制比例,但随着人员情况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还是会出现超出控制线的情况。(3)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对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类别、等级、监督等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也对实施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作出了具体的政策规定,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实施中仍会出现各种情况。遇到相关问题只能咨询政府人事部门,有时会因为时间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答案和处理方式,也没有具体的证明文件,工作中缺乏文件依据。
如何做好岗位设置(1)坚持“因事设岗”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加强动态管理。在设置岗位时,要根据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对岗位进行分析,充分考虑人才的提升空,优化人员配置,严格按照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控制线,使岗位之间、岗位层次之间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适合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员发展需要。岗位设置不符合本单位发展实际的,应及时向政府人事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及时调整岗位,以发挥岗位设置的基础性作用。(二)加强就业后管理,建立就业评估机制。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是最基础的工作,但岗位设置后如何管理好岗后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结合本单位实际,对照岗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考核要以工作业绩为依据,充分考虑各岗位的工作量,合理拉开差距,避免走过场。考核合格者继续聘用,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降级。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加强岗位设置后的聘用管理,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整体工作能力。
结论;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岗位设置,才能做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可见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希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以上说明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比例结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这篇文章写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信息有误,请联系边肖进行更正。